在线报名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太极文化太极文化

《道德经》与太极拳

作者: 来源: 日期:2014-2-28 人气:1388

  《道德经》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老子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道德经》中所主张的“守柔”和“道法自然”的思想在我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与太极拳主张的“柔”与“慢”,两者有着极深的渊源。

  《道德经》与太极拳之“柔”太极拳作为一种技击拳术,它最本质的特色是“以柔克刚”,这一点更是与《道德经》中老子所持的“柔弱胜刚强”的观点一致。“守柔”是老子在《道德经》中宣扬的最主要的观点之一。老子认为,“柔”的事物往往最具生命力、最有潜力,比如万物在初生的时候都是一种柔弱的状态,但是却蕴涵了巨大的生命能力,拥有无穷的爆发潜力,是最富生机的。“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第七十六章)。老子从人类和草木身上归纳出一条原理:成长的事物是柔弱的,但因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而就有强大的力量;接近死亡的事物都是坚强的,但因为它正在失去生命力,所以它也是脆弱的。基于这样的原理,老子又提出“坚强处下,柔弱处上”(第七十六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刚”(第四十三章)。这种柔弱中蕴涵巨大能量的认识也正是太极拳克敌制胜的T-法门。太极拳注重柔的运用,练习时始终要轻松柔和,不能有僵硬的力道,要在一种轻轻松松、自自然然的状态下,进入一种空灵柔顺的境界。太极拳谱规定:“外操柔软,内含坚刚,常求柔软之于外,久之自可得内之坚刚,非有心之坚刚,实有心之柔软也。”作为刚柔并济的拳术,要达到那种非柔非刚、既柔且刚的境地,首先就要“有心之柔软”,只有心里宁静了才能将精神力量贯注全身,既而将身心之意念与力道发于掌指。由此可见,“柔”字诀可谓是太极拳的根本宗旨。、老子在《道德经》中表达的核心观点“柔弱胜刚强”在太极拳中也体现得十分充分。太极拳柔,但并非纯粹的“柔”,还包含了刚劲与巧劲在里面。太极拳讲究“以柔克刚”,要做到以柔弱之势胜刚强之姿,其中有两个字可供参详,一谓“黏”,一谓“化”。“黏”,即双方交手之时,以手相黏,在屈伸进退、你来我往之间,既不放也不使强力,是要黏着对方不放,顺着对方使力的方向而运动,与对方之势保持一致,运用太极的圆形轨迹做运动,以此使对方的力道无法使出。这种“黏”的方式,是太极拳使力贵柔的体现,是在太极拳练习者动作舒展且柔软之后方能达到的效果。在拳来掌往之间,如跗骨之蛆,让人无从摆脱,无法使力,以此来达到“以柔克刚”的目的。“化”,是化去的意思。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论及:“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这里的“走”即是“化”的意思,在“黏”的基础上加之以“化”,将对方的力道引导、转移,即可以将对方之力化于无形。太极拳是一种力道圆柔的拳术,运力之道在于柔劲,而力道运行的轨迹则是“圆”。遇到刚直之力时,以“柔”之力“黏”之,再以“圆柔”之力加以引导,如此一来,对方之力就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被化于无形。太极高手之中,曾有将鸟雀置于掌中而鸟雀不能飞翔者,这并非危言耸听,只不过是高手纯熟的力道能将“化”字诀运用到随心所欲的境地,将鸟雀助飞时的蹬脚之力化去,包含了一种巧劲于其中,将太极圆柔之力善加发挥的结果。“化”的力量运用到了纯熟之境时,不但能化去对方之力,还可借力打力,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黏”与“化”,是太极拳中以柔克刚所使用的技巧。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就需要做到《道德经》中所言:“专气致柔,能婴儿乎。”(第十章)这种如同无欲的婴儿一般的状态,是一种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的柔,是将刚蕴涵于其中的柔,是一种从心所欲、收放自如的状态。《道德经》与太极拳之“慢”《道德经》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又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六十四章)这里所言之“道”,无声无形,先天地而存在,循环运行不息,是产生天地之“母”,是万事万物存在和运动发展依存的规律,是一种根本。而这种自然之道讲求的是一种遵循本源、循序渐进、无急功近利思想的过程。这样来看,太极拳的另一特点——“慢”——就显得非常必需了。太极拳的练习讲究“自然之法”,讲究一种过程的体悟和感受,不可操之过急,要以平静柔和的心态来勤加练习,只有这样方能有长足的进步。这样的特点显示于外就是“慢”。“慢”,能使气息流遍全身,能使身心与周遭的环境合为一体,在心神合一的状态下练就太极的内功修为,成就太极拳内外双修。究其“慢”的原理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点。1.练习太极拳必须从“慢”开始太极拳讲究的是一种阴柔与虚灵的力,练习的时候要注重身体各部位的扭转与调动,并且在运力时要使精神统一,注意力集中,让全身上下每一块肌肉都能充分协调,以此达到力量与精神的统一。这样的境界在初学者看来是不容易做到的,所以必须从“慢”入手,只有将速度放慢,才能将自己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到一点上,才能在运力之时体会太极圆柔之力的奥妙之处,才能真正练好太极拳。特别是在与人交手时,看似缓慢的推送恰恰是在掌握了对方力道的来势与去处之后最行之有效的防御与进攻之术。当力量与精神集中到一起时,“黏”与“化”的巧力就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就能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2.太极拳是一种注重气息练习的内家拳“一开一合,足称拳术之妙”,“一开一合,有变有常,虚实兼到,忽显忽藏”。所谓“开”与“合”,即是“吸”与“呼”。只有将呼吸的频率调节到与身体的动作相一致,才能将全身上下的肌肉协调调动,方能发挥太极拳看似缓慢实则灵活的劲道。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大多数长寿的人的呼吸都是缓慢而又绵长的,这与太极拳的呼吸之法不谋而合。太极拳讲究炼气,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使气息达到既绵细又悠长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而要做到这样的程度,必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由慢入手勤加练习、善于体悟的结果。3.太极拳之“慢”包含了另一种层面的“快”作为一种技击之术,太极拳必定要有武术的基本特点,要能取胜于人。所以太极拳的“慢”就不可能是一种消极和纯粹的缓慢,其实也是有“快”的因素在里面,只是这种“快”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快”,而是一种相对的“快”。如拳经上所说:“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这种“快”是建立在太极拳“慢”的基本特色上的。太极拳的慢主要是要让运拳之人的身体与精神达到无上统一的境界,而在与人过招之时,这样的境界必能掌握先机,一击即中,所以这里的“慢”实则是暗含了一种抢占先机的“快”在里面。这种“快”隐含在“慢”之中,同时也依赖于“慢”的存在而发挥作用。所以说太极拳的“慢”是包含了另一种意义的“快”在里面,至于何时需快、何时要慢,就全看习者的修为与判断了。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之一,而太极拳乃中华武术之奇葩,研习太极拳并将之发扬光大是将我国传统技艺与经典传承下来的不可或缺的一步。要将其发扬光大必须要将它研究透彻,所以对于太极拳理论来源的研究也是必需的。太极拳理论与《道德经》联系紧密,要真正领悟太极拳的精髓和它内在的精神价值就需要对两者进行比较研究,从中找寻真正能体会太极妙着的途径。《道德经》可谓是太极拳理论的基础,而太极拳则是《道德经》在武术方面的成果。两者息息相关,是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产物。

下一个:太极拳基础知识介绍(三)
网站首页 | 会馆介绍 | 教学团队 | 太极文化 | 太极课程 | 媒体报道 | 学员心得 | 初学指南 | 在线报名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苏州力勇体育文化有限公司 地址:苏州工业园区南施街澳韵花园商铺2楼陈氏太极  苏ICP备12078499号-4 技术支持:广州网络推广公司 网站地图
太极英雄榜
苏州太极拳培训